找到相关内容589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偈颂——中国诗歌的奇葩

    充满甘露钵。  两足不变跏趺坐,三种法衣美妙身。  圆满一切相随好,圆觉五身胜本性。  现而无有自性者,心间月上红舍(hrih)字。  根本咒文右围绕,由其发光诸善逝。  如同所修迎请入,乍、吽、瓦m...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3274534.html
  • 论敦煌佛教信仰中的佛道融合

    。”(注: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第573-574页。)  其三,诵《劝请发愿文》,心愿亦是:“惟愿沧溟比寿,富贵而山岳无移;福并松筠,贞实而春秋不变。门兴万善,千祥膺而长荣;家讳三荆,百宝镇而永固...

    刘永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3574812.html
  • 冯达文:理性与信仰

    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因为如果不这样做,那些偶然的、不按预定设计进行的观察就根本不会联系在一条必然的规律里。而那却是...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774828.html
  • 汉藏史学的交流以及敦煌学术传统与吐蕃史学的关系

      戊、癸既从中位起   正月须向甲寅求   ——《五子六例正建法》(出于S.0612背面)   案:中国历法自汉代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以正月为岁首,建寅,千年不变,知 此,则口诀...

    孙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70874866.html
  • [上]佛教生活礼仪

    ,"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六、访友的礼仪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于是,"访友"成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41975668.html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述义

    动作相、语言相、文字相,连所受的福德相,心中缘起的善恶思想种种妄相,全从这实相里幻出。外形似乎变化不尽,但实相本体性,是不动不变的,所以叫做福德性,有形的是福德相。 初步的功行,先破四相,粗的是四相,细...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33476149.html
  • 《大佛顶首楞严经》易读版——原经文

    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断见外道)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四、显见不失) 阿难即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2576366.html
  •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

    西方庄严净土。净土是法性土,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法相土。西方四土皆为法性土,法性土是真的。佛法讲真假,其标准是:真的永远不变,凡是会变的不是永远存在,都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地球有成住...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30276683.html
  • 无相戒法

    ,此种思想代表了禅宗的戒律观,对后世丛林制度影响甚大。中国传统不注重法治而注重于人情的传统,也是中国佛教舍戒律而崇清规的一个重要助缘。”42   须知,佛陀制戒后,并未将戒法变为一种僵化不变的绝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22276978.html
  • 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

    不存在著相对应的我与非我之确定不变的固定性质。[[35]]唐君毅接著以大乘般若宗的真空妙有二谛观与中论之八不中道思想与唯识论的“万法唯识”、“我法皆空”来解释佛教对于破除因果关系的多层洞见,作为佛教...

    陈振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1475777110.html